2020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普惠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艰巨任务。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各金融机构积极作为,认真做好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地实施;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有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为监测评估2020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状况,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普惠金融问卷调查和指标填报,从使用情况、可得性、质量等多维度反映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综合指标数据和相关情况来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有效经受了疫情考验,较好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普惠金融需求,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2020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总体情况看,在党中央统一领导和有力部署下,各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普惠为民,多措并举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质效,全力稳企业保就业,提升民生领域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并前瞻性引导政策利率下行,为普惠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金融精准扶贫做法;持续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不断向县域乡村下沉,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创新迭代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征信体系建设,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征信成本,更好发挥地方征信平台和市场化征信机构作用;强化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开展多样化金融教育活动和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长远和根本利益;深入开展普惠金融试验区建设,在数字普惠金融、农村普惠金融等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积极参与普惠金融国际治理,有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作为G20普惠金融长期议题发挥更大作用,倡导各国通过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
总体而言,2020年,我国普惠金融服务重心更加下沉,产品创新更加活跃,供需对接更加有效,金融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数字普惠金融不断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如期收官,基本建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作为获取金融服务的基础,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人均拥有量稳步增长,活跃使用账户拥有率持续增加。二是助力如期实现全面脱贫,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累计支持超9000万人次,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保持增长,农业保险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普及率快速提升。三是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快速增长,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信用贷款占比较快提升,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降,数字技术运用不断深化。四是银行网点、助农取款服务点覆盖率继续提升,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总体保持稳定,网点智能化、无障碍化、适老化改造持续推进,ATM、联网机具平稳运行。五是资本市场包容性不断增强,小微金融债发行量持续增加,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支农支小力度增加。六是具有信用档案的自然人、农户、小微经营主体稳步增加,地方征信平台和市场化征信机构对“白户”群体覆盖率不断提高。七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金融消费者投诉咨询渠道更加畅通,金融消费者素养不断改善。
我国普惠金融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等走在国际前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可得性调查(FAS)2020年数据,中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在物理渠道可得性(包括网点、ATM机具等)方面总体居于中上水平,加之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助农取款服务点,物理渠道可得性整体较好;每千成年人拥有的存款账户数、贷款账户数、借记卡数量,每千成年人网上和移动交易笔数、网上和移动交易金额占GDP的比重,以及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等均居于前列;同时IMF的部门论文(Departmental Paper)认为,中国数字支付发展居于领先地位,数字借贷主要集中于中国、英国、美国等地。2020年博鳌亚洲论坛《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对27个亚洲样本国家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进行了评估,中国排名位居前列。